黑暗中對話的十個第一

15/06/2021
Shared by B Lab Hong Kong & Macau

黑暗中對話的十個第一(謝家駒

黑暗中對話(香港)有限公司由張瑞霖及謝家駒在2008年創辦,是本港近年來最成功的社會企業之一。

本文以〈黑暗中對話的十個第一〉為題,可能會給人有自吹自擂的錯覺,但要指出的是:一、這裏所講的十個第一,都是客觀及可查證的事實;二、所謂「第一」,是指時間出現先後而言,不代表一定比他人好。

第一:讓不同能力的人發揮所長

黑暗中對話的一個創舉是,創造了機會讓表面有缺陷的人(如盲人、聾人等)發揮所長,令所謂「健全」的人獲得有意義的體驗,讓後者重新認識自己,以及獲得新的知識及體悟。一般人以為社企主要是「服務」弱勢社群,黑暗中對話卻相反,公司的使命是Engaging people of differences to create social impact(與「多元人才」攜手共創社會效益),這是香港社企的重大突破。

第二:私人集資創辦

黑暗中對話由19個股東一共集資港幣560萬元來創辦,完全沒有政府資助。一直以來,不少人以為社企必定需要政府資助才能啟動,黑暗中對話的經驗說明,即使沒有政府資助,也能成功創辦及發展。

第三:自負盈虧的能力

黑暗中對話開業7個月後便能做到收支平衡,第二個財政年度便有盈餘,至今已累積繳納稅款超過100萬港元,在社企界實為罕見(私人集資創辦的社企並無稅務優惠,稅率與一般企業相同)。

第四:股東獲派股息

黑暗中對話採用利潤三分制亦是本地社企的創舉。三分之一的利潤留在企業作發展之用;三分之一捐給「黑暗中對話基金會」,用以資助不同能力的人達成他們的夢想;三分之一分給股東,這制度令投放在社企的資金確實是投資,而非捐贈,有助調動社會上閒置資金促進社企發展。黑暗中對話第三年便開始派息給股東,在香港屬於史無前例。

第五:在全黑環境中舉行音樂會

黑暗中對話創辦的首年便獲得企業贊助舉辦「暗中作樂」演唱會,由本地知名歌星在黑暗中演唱,是全球性的創舉。至今已舉行了六屆,備受歡迎。門票收入捐給黑暗中對話基金會,並已發展到整個演唱會由失明人士策劃及安排,讓他們有機會與樂界精英溝通合作,發揮社會共融效果。

第六:無聲對話大放異彩

除了由失明人主導的黑暗中的體驗外,近年來更開展了由聾人主導的「無聲對話」體驗活動,包括「行政人員工作坊」、「藝宴坊」(無聲而有默劇表演的晚宴)等,廣受歡迎。受到無聲對話的啟示,將會繼續開拓其他不同能力人士的體驗活動,包括肢體傷殘人士。

社會效益

第七:特許經營潛力無限

黑暗中對話並非香港原創,而是30多年前在德國開始,香港的公司只是德國總部的特許經營者,但公司不斷精益求精,結合本地情況進行大量創新,部分形式及內容已遠遠超越原來的水平。這說明要進行社會創新,不一定全部都是原創。事實上,在世界不同地方,已發展出不少解決社會問題行之有效的方案,可以通過有系統的學習及優化,應用在本地的問題上。

第八:出版專書推廣經驗

黑暗中對話成立兩年之後,其中一位創辦人張瑞霖便撰寫及出版了一本專書 (《黑暗中對話:經營社會企業的體悟》,2011年,商務印書館出版),將整個創業過程毫無保留地介紹出來,目的是啟發更多人創辦及支持社企,在香港也是一個難得的第一。

第九:TripAdvisor高度評價

位於美孚的黑暗中對話體驗館,吸引了不少外地遊客親臨體驗,並在國際旅遊網站TripAdvisor大力推薦,口碑遍布全球。曾經一段時間(大約三年前),黑暗中對話成為香港數百個旅遊景點的第一位。這是夢寐難求的成就。

第十:邁向職場共融

黑暗中對話的終極目標是實現社會共融,包括職場共融。過去十多年,社會共融開始初見成效,特別是無障礙通道的建設、特殊教育服務等。但不幸地,職場共融方面的進展卻極為有限。為數眾多不同能力的人士都不容易找到工作,即使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也不例外。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的有二。第一,不同能力的人士往往缺乏心理上及行為上的輔導,不利他們適應及融入職場;第二,一般企業多不願意為他們提供就業機會,就算有時公司高層決定聘用,但卻缺乏硬件及軟件的配合,特別是一般同事的態度,令職場共融寸步難行。有鑑於此,黑暗中對話2016年作出另一突破,在利希慎基金會的贊助下,開創了一個名為 DE Empower「體驗期職坊」的項目,協助不同能力的人士, 通過一個為期六個月的計劃,提高他們在職場上找到工作及作出貢獻的能力。

黑暗中對話在不到八年間便取得多方面的成就,是香港人的驕傲。但相對我們的目標,只不過是萬里長征中剛踏出第一步。特別是職場共融,還需要大量企業的支持及參與,讓DE Empower「體驗期職坊」發揚光大。

Shared by B Lab Hong Kong & Macau

Contact us if you want to join this global movement of balancing purpose and profit to redefine success in business.

You may also find the below useful:

B Corp企業  令商業力量盡情發放 (原文來自資本雜誌)

B Corp企業  令商業力量盡情發放 (原文來自資本雜誌)

  仍然繼續討論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可能已經不合時宜。隨著時代的轉變,單是進行慈善活動,扶助弱勢,效果短暫,而且企業的獲益未必持續。其實早在2007年,有美國企業家提出「共益企業」(B Corp)的概念,相信企業不單能為股東創造財富,同時亦能為不同的持份者創造利益;規模及生意額不再是企業成功的唯一定義,對社會及環境生態作出的貢獻亦是企業成功的指標之一。之後更創立了非牟利組織B型實驗室(B...

企業如何能利用技術,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企業如何能利用技術,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由 Compology 首席執行官 Jason Gates 撰寫。Compology為共益企業(B Corp),協助公司和政府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環保方案。 為什麼我們需要具有經濟及技術效益的可持續發展的環保方案? 大約 10 年前,我曾經管理過大型建築工地項目,發現廢物處理和收集效率非常低,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令人感到沮喪。廢物類型被錯誤地分類,放置不適當的容器中;這些容器被過度使用,造成不必要的垃圾車使用。當時,我的合夥人兼好友 Ben 正在研究感測器技術在數據收集方面的應用。...

共襄商業致善盛舉

共襄商業致善盛舉

誠邀參與我們的慶祝活動,認識香港和澳門共益企業社羣,共襄商業致善盛舉。 商業致善的全球運動日益壯大,遍及世界各地。共益企業及管理認證的非牟利機構共益實驗室是此運動的翹楚,重新定義何謂商業成功及商業擔當的社會角色,願帶領全球經濟活動,走向能夠與所有人共享的,且長遠的繁榮未來。 共益實驗室(港澳) 成立於 2020...

0 Comments

Submit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