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企業,向共益企業邁進

27/06/2021
Shared by B Lab Hong Kong & Macau

環保企業,向共益企業邁進(李家雯、方晧宏)

如果要通過認證,成為共益企業,除了需要證明自己是家負責任的公司,而且能夠在運作上維持高透明度以外,更重要的是公司能夠為社會和環境帶來足夠的正面影響。在這五項核心條件(客戶、社區、環境、員工及公司治理)中,從事環保業務的公司其實已經很可能符合了「環境」一項。可是,僱主可能會擔心成為共益企業的門檻,認為公司本身需要已經有一定的規模,擁有先進的機器和複雜的營運模式,才合符成為共益企業的資格。

但是,筆者希望在本文向有心把自己的公司「升級」成為共益企業的僱主說明,想要通過驗證,其實並不需要逾千個員工和世界級的高科技廠房。相反,有不少獲獎的共益企業,實際上只有數十個員工甚至更少,當中更不乏獨資企業(sole proprietorship),而且他們的營運模式更有的是令人意想不到的簡單。儘管如此,他們為社會和環境帶來的貢獻,卻是令人難以置信的,以下的兩個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

環境保護

例一:零浪費(WasteZero)減廢顧問

地球的資源和空間是非常有限的,絕不可能肆意揮霍,因此環保已經成為了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重要的一環。

大家應該不會對「環保」一詞感到陌生。不論是政府的宣傳﹑教育和政策,都向大眾灌輸環保的意識,並且呼籲市民積極參與。大家對「惜食」、物品「重用」和「回收」以及「自備購物袋」等環保概念都有一定程度的認識。可是,可能因為缺乏足夠的動力,能夠確確把這些環保的槪念,真正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的人確實不多。

減廢的動力「用者自付」

要鼓勵市民回收和減廢,垃圾徵費就提供了一個簡單又直接的推動力——金錢誘因。這個方法除了能夠提供減廢誘因外,也為商界提供了機會。藉着這個機會,「零浪費(WasteZero)」成為了一家既能推動環境保護工作,亦能夠營利的共益企業。

「零浪費」成立於1991年,是全美最大的減廢公司,其宗旨是把美國的固體廢物量減半。他們的服務對象包括公營和私營機構,主要業務是向服務對象提供關於減廢和增加回收的顧問服務。「零浪費」更會和其他機構合作,攜手推行減廢計劃,而當中效果最顯著的莫過於「用者自付」(Pay-as-you-throw)的垃圾徵費計劃。

就如該公司的主席約翰·甘寶(John Campbell)說,減廢的首要條件就是要使大眾參與(engage the people),而「用者自付」的方式相比於教育、宣傳等方法都要來得直接:當用戶需要為自己的家居廢物負上責任,而不再是平分費用,用戶就會更有動力減少製造家居廢物。

簡單但有效的運作模式

和地方市政府合作項目當中,「零浪費」以能夠自然分解的塑膠,生產標準容量的垃圾袋,讓市民可按自己的需要去購買適當的數量;換言之,用戶的家居廢物愈多,花費在購買垃圾袋上的支出就愈多。這個「用者自付」的垃圾徵費模式,確實改變了居民處理廢物的態度,使他們更加積極響應回收、再用或者捐贈還能夠使用的物品,減少浪費。除了標準的垃圾袋,「零浪費」也會生產其他種類的膠袋,以應付各種項目的需要,例如為盛載紡織品、電子產品而設的膠袋,以便把它們和一般家居廢物分開處理。由此可見,無論是處理一般家居廢物、回收或者是垃圾分類,「零浪費」都能夠提供相應的服務,而該公司正正是希望透過這些服務,達到把美國的家居廢物減半的目標。

成功減廢44%

現時,「零浪費」已經和八百多個政府機構和團體合作,推行「用者自付」垃圾徵費計劃。數據顯示,該公司已經成功地把固體廢物量平均減少了百分之四十四,同時亦使回收率倍增。減少固體廢物和提高回收量,不但對環境和生態有莫大的幫助,更能夠為政府節省用作處理垃圾的資源,亦可為回收行業帶來更多的收益。「零浪費」更堅持把生產線設在美國的南卡拉羅萊納州,除了能夠更有效地確保產品的質素,還可以為當地的居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零浪費」於2013年成為共益企業,並在翌年成功得到眾多投資者的青睞,成功集資超過三百萬美元。「零浪費」在該年的環境評分項目中脫穎而出,是八十四間榮獲「對環境最好」(Best for Environment)大獎的企業之一;而隨後兩年,「零浪費」都連續獲頒這項殊榮。

作為一家中型企業(即員工的數目約有五十至一百名),「零浪費」的例子表示共益企業並不是大企業的專利。「零浪費」能夠取得如此業績和成就,正正告訴我們環保和營利兩者之間並沒有任何衝突, 而環保企業並不一定需要昂貴的機器和複雜的技術。生產簡單而可自然分解的垃圾膠袋,已經能夠使大眾減少家居廢物。再者,要為社會帶來更大的效益,並不一定需要額外投資,就如「零浪費」簡單地利用產品生產線為當地居民製造就業機會,就已經能夠造福社會,帶來額外的社會效益。

零浪費

例二:森林生態管理信託公司(Ecotrust Forest Management)

木材一直以來都是重要的原材料,而隨着全球人口增長,對木材的需求亦因而愈來愈大。雖然木材是可再生的資源,但樹木生長速度較慢,並不像一般農作物可以每年都有所收穫。為了確保有足夠木材供應而又不會過度採伐,林業(Forestry)就成了平衡木材的供應和需求的方法。除了能夠對生態環境帶來正面的影響,林業對人力的需求意味着不少就業機會,在一些林木茂盛的地區,林業就成為當地的重要經濟支柱。

以生態林業取代工業木業

美國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木材是其中之一。不難想像,林業在木林遍野的西岸是重要的產業。但是,一家位於美國波特蘭(Portland)的保育團體Ecotrust卻發現,林業過份着重木材資源,而忽略了很多其他可利用的天然資源。再者,他們認為傳統「工業林業」(industrial forestry)的木材在質素方面及不上「生態林業」(ecological forestry)所能產生的木材。

為此,他們於2004年成立了森林生態管理信託公司(下稱EFM),推廣生態林業。生態林業除了能夠提高木材的質素,更和工業林業使用除草劑以嚴格控制物種的情況不同,由於不使用除草劑的緣故,生態林業可以提升生物多樣性,為樹林引入更多不同的物種,豐富森林內的天然資源,亦因此能夠提供更多不同種類的原材料和資源。再者,在整個過程中,生態林業需要比工業林業更多的人力,因此制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幫助社區的長遠發展。

多元化的服務

為推廣生態林業,EFM會為私人林地的持有人提供顧問服務,幫助他們開拓新的市場和增加回報率;除此以外,EFM更會為私人林地的買家提供意見,物色一些具有高生態價值以及經濟回報的林地,並可提供相關的管理服務。

除此以外,EFM亦同時管理兩個投資基金,利用「綠色投資者」(green investors)的資金購入生態價值被低估的林地,並藉着生態林業增加其生態和經濟價值,而同時充份利用其木材和非木材資源賺取利潤,最後把該林地出售。

在非木材的收入當中,EFM主要透過三種方式在這些項目中替投資者取得利潤:

  1. 碳補償(carbon offset),以經過計算的方法植樹減少碳排放,並把碳信用(carbon credit)交易以賺取利潤;
  2. 地役權(conservation easement):和政府達成法律協議,同意永久限制土地用途,保證該土地得到適當的保育(註:協議的規定會因土地和物業的性質而有所不同),從而得到稅務寬免或者經濟補助;
  3. 新市場抵稅額計劃(New Markets Tax Credit Program):EFM能夠運用參與這個計劃的投資者的資金,投資於這些項目當中。

由此可見,EFM能夠突破傳統林業的框架,在售賣木材以外引入更多不同種類的收入,而這是傳統的工業林業所做不到的。再者,EFM的宗旨不但是推廣生態林業,而更是希望以生態林業來振興貧窮地方的經濟,為當地人帶來更多就業的機會,創造更大的社會效益。

全面照顧環境員工社區

EFM於2011年9月正式成為共益企業,而自2013年起,該公司連續四年奪得「對世界最好」(Best for the World)和「對環境最好」大獎。EFM於2013年至2015年亦連續三年獲得「對員工最好」(Best for Workers),並在2016年榮獲「對社會最好」 。以上獎項僅頒給在各個方面最優秀的10%共益企業。

EFM之所以能夠在成為一家在各方面的表現都如此出色的共益企業,全靠他們無論在企業管理、創造社會效益和推動環保三方面都有周詳的考慮。

在員工的管理上,EFM為全職員工支付超過八成的醫療保險供款,並且提供相應的退休金;在推動社會發展方面,EFM除了在物料採購過程中會優先選擇本地、「綠色」和支持公平貿易的供應商,更會把公司超過一半利潤作慈善用途,同時會為參予社區服務的僱員提供金錢補助;在環境保護方面,EFM大部份的公司設施都通過美國綠建築協會(US Green Building Council, 簡稱USGBC)的「領先能源與環境設計」(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簡稱LEED)驗證,並有多於百分之五的公司用電量來自可再生能源。由此可見,無論是對環境或是對社會帶來的影響,或是為員工提供的福利,EFM都可以說得上是共益企業的模範。

相比於「零浪費」,EFM的規模更小,是一家微型企業(即員工人數少於十名),但在總評分上卻要比「零浪費」高。這正正說明了一間公司的大小與它能帶來的社會和環境效益之間並沒有直接關係。規模並不會帶來局限,因為企業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幫助員工,推動社會和環保事業的發展。的確,把超過一半利潤捐給慈善團體未必是每家企業都能做到的事,畢竟營利亦是辦企業的宗旨之一。可是如果能夠把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措施納入公司的政策裏,例如改善員工福利、節能、支持公平貿易等,就已經是向成為共益企業的目標邁進一大步。

減廢

從環保企業到共益企業

就如在開首中提到,筆者希望本文能夠為有意參與共益企業運動(B Corp Movement)的僱主帶來一些啟發,闡明當中的要訣其實並不在於金錢、規模和技術。換言之,龐大的跨國企業並不一定能夠成為共益企業,而細小的本地公司亦成能夠為出色的共益企業。

相比於以上的三個條件,僱主更加應該重視提升公司的社會和環境效益,以及為僱員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以上兩個令人鼓舞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當然,美國和香港的環保企業所面對的商業環境完全不同,就如香港並沒有林業,「用者自付」的垃圾徵費模式亦暫未實行。

但是,和美國一樣,香港的社會中有很多需要幫助的人,同時亦需要更多參與環保的機構和更多關心員工的僱主。事實上,環保企業在成為共益企業的整個過程中已經踏出了重要的一步,只要僱主能夠在現有的營運模式上注入提升社會效益的元素,並改善企業管治,就不難成為一家既能營利,亦能推動社會進步的共益企業。

Shared by B Lab Hong Kong & Macau

Contact us if you want to join this global movement of balancing purpose and profit to redefine success in business.

You may also find the below useful:

B Corp企業  令商業力量盡情發放 (原文來自資本雜誌)

B Corp企業  令商業力量盡情發放 (原文來自資本雜誌)

  仍然繼續討論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可能已經不合時宜。隨著時代的轉變,單是進行慈善活動,扶助弱勢,效果短暫,而且企業的獲益未必持續。其實早在2007年,有美國企業家提出「共益企業」(B Corp)的概念,相信企業不單能為股東創造財富,同時亦能為不同的持份者創造利益;規模及生意額不再是企業成功的唯一定義,對社會及環境生態作出的貢獻亦是企業成功的指標之一。之後更創立了非牟利組織B型實驗室(B...

企業如何能利用技術,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企業如何能利用技術,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由 Compology 首席執行官 Jason Gates 撰寫。Compology為共益企業(B Corp),協助公司和政府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環保方案。 為什麼我們需要具有經濟及技術效益的可持續發展的環保方案? 大約 10 年前,我曾經管理過大型建築工地項目,發現廢物處理和收集效率非常低,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令人感到沮喪。廢物類型被錯誤地分類,放置不適當的容器中;這些容器被過度使用,造成不必要的垃圾車使用。當時,我的合夥人兼好友 Ben 正在研究感測器技術在數據收集方面的應用。...

共襄商業致善盛舉

共襄商業致善盛舉

誠邀參與我們的慶祝活動,認識香港和澳門共益企業社羣,共襄商業致善盛舉。 商業致善的全球運動日益壯大,遍及世界各地。共益企業及管理認證的非牟利機構共益實驗室是此運動的翹楚,重新定義何謂商業成功及商業擔當的社會角色,願帶領全球經濟活動,走向能夠與所有人共享的,且長遠的繁榮未來。 共益實驗室(港澳) 成立於 2020...

0 Comments

Submit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