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為大眾 創新惠舊城

27/06/2021
Shared by B Lab Hong Kong & Macau

建築為大眾 創新惠舊城 (蔡美碧)

「大眾」往往被視為草根的、欠缺高品味的,似乎與追求創新、美輪美奐的建築物格格不入。然而大家往往忘記了
,好的建築和設計往往是由大眾啟發而成的作品。在內地就有這麼一間公司,以「大眾」為工作的起點和目標,它
所建設的成果實在令人驚艷讚嘆。


眾建築是一家創新的建築設計公司,由三位青年建築設計師何哲、沈海恩和臧峰於2010年在北京創辦。團隊成員來
自海內外,包括有建築師、工程師、產品設計師和城市規劃師。他們既有國際化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經驗,也有熟悉
數碼技術和製造業的新派設計師。


聯合創始人沈海恩是美籍華人,是產品設計學士及麻省理工學院建築學碩士。他認為建築設計首先應當能被大眾理
解,其次能夠積極地參與到建構大眾文化的過程之中。該公司的辦公室設在北京城最中心地段的胡同之中,方便團
隊觀察、試驗和建構最具體的大眾建築物。創始人着眼於客戶的根本需求,反覆試驗,探索最適當的設計創新。大
眾設計要求持久耐用,符合日常生活所需,外形要美觀,更要價廉。簡而言之,要把生活變得更美好。

造福社會


社會設計 惠及民眾


另一創始人臧峰是北京大學建築學碩士。他強調所有的項目都是依靠理性的分析,探尋真正的問題所在,提出創新
的解決方案得出來的。他們並不着眼於由純形式所帶來的新穎外貌,而是設計一個與現實有密切關係的產品,只有
這樣,設計才會真正發揮到結合現實與未來的作用。


不少國家對老城不離不棄,以保持古舊傳統生活而自豪。在經濟騰飛的中國,許多擁有獨特歷史面貌的老社區卻被
推倒改造,其中北京城內歷史悠久的胡同和四合院瀕臨消失。許多居住在胡同內的居民屬於低薪階層,外遷不但會
影響生計,而一般的房子改造既費時又昂貴。


北京天安門廣場南鄰的大柵欄地區,是一個貧困人口集中的高密度胡同社區,政府曾以大拆大建的方式實施改造
,但引發很大的社會矛盾和衝突;2011年開始啟動新一輪的「大柵欄更新計劃」。剛成立不久的眾建築獲得機會去
解決難題:如何留住那裏的原居民?如何在不破壞歷史保護原則的同時,讓不願遷出的原居民以較低的成本,去獲
得較高品質的生活空間?

改造舊貌 自行安裝


眾建築針對這些無法拆遷,又難以改建的老城區提出了一個嶄新的解決方案:在不改變外貌的情況下,建築師們在
老房子內部搭建一個由標準模組組成的「內盒院」,意即「房中房」。新房子在工廠預製完成,附帶內外裝修和管
線,在現場僅須用上六角形士巴拿等簡單工具,便可嵌裝在舊有的牆壁內。內盒院能夠提供舒適的使用空間,在保
護四合院的同時,又可解決老房子的潮濕、隔音差、光線及通風不足、設施不齊等問題。

創新設計


內盒院還有各樣外掛程式,如夾層、伸縮屋,以及讓室內與院子連通的上翻屋、 滑動牆等。衞生間的外掛方式有兩
類,一是將衞生間污水處理為中水的淨化槽,一是無水堆肥馬桶。由於運輸簡便,施工快捷,對周邊居民影響極微
。幾個毫無專業技術訓練的人在一天之內就能完成一個完整內盒房子的安裝。這個嶄新的解決方案所耗能源約為新
建四合院的1/3,造價約為修繕四合院的1/2和新建四合院的1/5,正符合了居民所需。

聯合創始人何哲是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城市規劃與設計碩士,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他表示,「內盒院」是一整套可
工業化生產、快速安裝的低成本預製系統,可大規模推廣和複製。與其依賴政府改善基礎設施或由發展商投資巨額
拆除房屋,居民個人的小額投資即可直接提升居住質素,又保留了老社區的獨特歷史面貌,對社區的發展更為長期
有效,可以發展成為一個系統化的解決方案。團隊保留老房子的外貌,讓新的發揮新的功能,舊的保留舊的韻味
,互不相擾,而不是互相排斥。

該項目先後獲得美國紐約Architizer A+Award的「低造價住宅」評審獎和「小型住宅」大眾獎、德國紅點獎、世界
建築節「新與舊」建築大獎、意大利Archmarathon獎等建築設計界的國際重要獎項。至今在大柵欄地區已經有超過
15個用「內盒院」形式改建成功的住宅和辦公室。


未來住宅 打包帶走


2016年,團隊推出「外掛程式家」,同樣使用預製系統,這是一個用鋼材搭出的支撐結構,毋須打地基的臨時建築
。居住空間就被擺在這個結構上,有的被結構包裹住,有的則被結構托住了底部。居住空間的板材還經過了保溫加
固、預置管線、挖空門窗等事前加工。普通用戶只需要使用最基本的工具就可輕鬆搭建。建成後即可入住,非常方
便快捷;要搬走也可以連人帶包一起走。


「外掛程式家」得到北京樂平公益基金會的支持,作為社會創新項目向全國城鄉推廣。事實上,預製住宅可進化成
規模化的工業生產,大大提升城市更新、鄉村建設、社區營造和環境改善等。

眾建築的另一個亮點是於2016年在比利時設計的「眾行頂」。6個可伸縮的紅色大頂棚,下面連接着自行車,由市民
騎行到市中心的廣場,組合成臨時的活動空間來容納各種慶典節目。這個設計的靈感來自廣州的大牌檔和北京的三
輪車,人們在頂棚下聚會,把屬於自己的城市空間真正「用」了起來。「眾行頂」廣受歡迎,還去了香港、深圳、
煙台等城市展出。


2017年,眾建築成為中國內地第3家共益企業。沈海恩認為一個「有共同價值觀的商業社群」有利於企業的長遠發展
。共益企業把盈利作為一種有力的工具,讓人們參與到社會改變。眾建築的社會使命是減低社會不公,透過設計推
動創新和文化創意。該公司的B效益評估高達105分。


凝聚共識 營商為善


在香港,共益企業的發展只屬起步階段,當中因欠缺專業的指導,令商界人士難以掌握企業如何透過商業營運造福
社會。「共益企業領袖課程」雲集了共益企業界別的精英,為大家講解「共益企業」的來龍去脈。課程將於10月和
11月舉行,並連接於11月7至8日舉行的社企民間高峰會,眾建築的創辦人也會現身說法,與大家作深度對談。

Shared by B Lab Hong Kong & Macau

Contact us if you want to join this global movement of balancing purpose and profit to redefine success in business.

You may also find the below useful:

B Corp企業  令商業力量盡情發放 (原文來自資本雜誌)

B Corp企業  令商業力量盡情發放 (原文來自資本雜誌)

  仍然繼續討論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可能已經不合時宜。隨著時代的轉變,單是進行慈善活動,扶助弱勢,效果短暫,而且企業的獲益未必持續。其實早在2007年,有美國企業家提出「共益企業」(B Corp)的概念,相信企業不單能為股東創造財富,同時亦能為不同的持份者創造利益;規模及生意額不再是企業成功的唯一定義,對社會及環境生態作出的貢獻亦是企業成功的指標之一。之後更創立了非牟利組織B型實驗室(B...

企業如何能利用技術,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企業如何能利用技術,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由 Compology 首席執行官 Jason Gates 撰寫。Compology為共益企業(B Corp),協助公司和政府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環保方案。 為什麼我們需要具有經濟及技術效益的可持續發展的環保方案? 大約 10 年前,我曾經管理過大型建築工地項目,發現廢物處理和收集效率非常低,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令人感到沮喪。廢物類型被錯誤地分類,放置不適當的容器中;這些容器被過度使用,造成不必要的垃圾車使用。當時,我的合夥人兼好友 Ben 正在研究感測器技術在數據收集方面的應用。...

共襄商業致善盛舉

共襄商業致善盛舉

誠邀參與我們的慶祝活動,認識香港和澳門共益企業社羣,共襄商業致善盛舉。 商業致善的全球運動日益壯大,遍及世界各地。共益企業及管理認證的非牟利機構共益實驗室是此運動的翹楚,重新定義何謂商業成功及商業擔當的社會角色,願帶領全球經濟活動,走向能夠與所有人共享的,且長遠的繁榮未來。 共益實驗室(港澳) 成立於 2020...

0 Comments

Submit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