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人學社 — 用血與淚編織未來

27/06/2021
Shared by B Lab Hong Kong & Macau

仁人學社 — 用血與淚編織未來(謝家駒)

仁人學社不是一間普通的公司。從創辦的背景、運作的形式、公司願景與使命到發展的模式,都有很多獨特的地方。

仁人學社創辦於2012 年,由十位股東一共出資港幣十萬元創辦,謝家駒是最大股東,佔有20% 股東 (founder’s share,即創辦者股份,毋須出資,但亦承諾永不支薪),董事會五人,由全體股東選出。謝家駒及蔡美碧分別獲選為正副主席。

公司在香港以有限公司註冊,與一般牟利商業機構無分別。但公司英文名稱加上 Community Interest Company 一詞,以突顯與一般公司之不同。其實,Community Interest Company 是英國的一種公司形式,在香港未有這種公司法人地位,但仁人學社認同及決意體現這類公司的精神,所以把它加到公司名稱上。可幸香港公司註冊處亦接受這個名稱,因為他們要求的是最後兩個字必須是 Company Limited。這類公司最大的特點有四: a) 有鮮明的社會使命; b) 假若公司有利潤,可將不超過35% 分給股東;c) 公司若結束營業,所有資產皆須用作非牟利用途,不可以分給股東;及 d) 利得稅與一般商業機構無分別。

公司名稱的出處也頗有淵源。是先有了英文名,才構思中文名。Education for Good 是有感而發的。本來,education 便應該是 for good 的(教育向善)。但不幸地,時至今天,絕大部份的教育機構,包括大學,都因種種原因不再導學生向善。具體地說,這些機構大多數都不能啟發及引導學生將他們所學去建設一個更美好的社會。創辦 Education for Good,就是想提供一些培訓及學習機會,讓學員有強烈的動機及熱枕,將他們所學化成積極的力量,去改變自己,改變社會,改變世界。擔心英文名的直譯,會顯得不倫不類,於是由股東們腦力震動,反復提議及修改,最後決定採用仁人學社。「學社」一詞,比甚麼「培訓中心」來得更貼切,也帶出學習群體的意義。

「仁人」二字,讀起來有著「每一個人」的意思。後來「仁人」再演繹為「仁之傳人」,這包含了「仁」(Good),及「傳人」 (Education) 。「仁之傳人」倒轉來讀是「人傳之仁」,也正是 education for good 的意思。

精益創業

創辦人的社企發現之旅

主要創辦人謝家駒1948年在香港出生,是戰後第一代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在香港受教育,畢業于香港中文大學,主修社會學及經濟學。留學英國,獲曼徹斯特大學碩士及博士學位。回港後服務于香港南順集團。工作多年後,再赴英國進修 MBA 課程,並以英文寫出第一本著作,Marks & Spencer: Anatomy of Britain’s Most Efficiently Managed Company (Oxford: Pergamon Press,1985),該書後來翻譯為中文及俄文版本,分別在香港及莫斯科出版。

1982年,加入香港瑞安集團,服務達十年之久。離職時是里安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1992 年,創辦謝家駒管理顧問公司,是香港第一代的本地管理顧問。2000年提早退休,與太太鄭艾倫環遊世界,閱歷天下,每年至少一半時間在路上。對紐西蘭情有獨鍾,至今已到該地旅行超過30 次。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上,認識了當地最負盛名的社會創業家 Vivien Hutchison,驚為天人。因為在此之前,他從未聽過社會創業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或社會創業家 (social entrepreneurs) 這些名詞,於是開始惡補社會創業這個已經席捲世界的運動。

2007年,謝家駒成為了香港首位Ashoka Support Network 之成員。Ashoka: Innovators for the Public 是全球最具規模支援社會創業家之組織。同年,創辦了Social Entrepreneurs Newsletter,以雙周電子通訊向公眾人士介紹社會創業的理念,趨勢及典範人物,至今已出版了177期。

2008年,與一班志同道合的友人,創辦了香港「社會創業論壇」,謝家駒當選為始創主席。2009年,與張瑞霖一起創辦黑暗中對話(HK)有限公司,從德國引進黑暗中對話體驗活動到香港,成為近年來香港最成功的社會企業之一。自2008年起,參與籌辦一年一度的社會企業民間高峰會,屢創高峰。

2009年,香港特區政府成立社會企業諮詢委員會,謝家駒為首屆委員,任期達六年之久。

2012年,是轉折性的一年。那年耶誕節,謝家駒與太太在紐西蘭渡假。突然間反省到,過去五年在毫無計畫的情況下,亂碰亂撞也做出了一點成績來。但人生並沒有太多的五年,假若下一個更好的計畫,有更大的聚焦,是不是可以創造更佳的效果?有了這個想法之後,非同小可,意味著未來五年可能是人生的另一高峰。問題是:計畫做甚麼?聚焦在那裡?不出一星期,就決定以社會創業教育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為焦點。下圖反映出這個決定的根據:

社會使命

2012年,香港已經歷了差不多十年的社會企業發展,除了由政府資助的社會企業外,民間自資創辦的社會企業更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是極其可喜可賀的現象。但不幸地,大多數的社會企業規模細小,經營困難,很多都在創業後不足一兩年便不能持續經營。即使能夠生存,要進一步發展也舉步為艱。但不容否認,社會企業切中時弊,補充了政府部門及福利機構之不足,發展潛力無可限量。與此同時,社會上,包括大學,都未有任何社會創業教育或培訓機會,提供給有志於此方面作出貢獻的人士, 形成一個龐大的真空。

謝家駒覺得,他擁有一些獨特的專長及經驗,可以在這個領域上發揮優勢。除了擁有多個學位並有多本著作,更重要的是他本身商界出身,有著豐富的營商及管理經驗;又曾經創業,從無到有建立一間成功的管理顧問公司;以商界背景人士來說,他是本地唯一一個有創辦社會企業的人士,黑暗中對話是他的代表作,在社會上有相當的影晌力;再者,謝家駒管理顧問公司,有廣泛而專業的培訓設計及執行經驗,在行內備受推崇。這些專長及經驗,對開拓社會創業教育有莫大幫助。

自負盈虧持續發展的可能性這是關鍵的一點。環顧全球各地類似的組織, 差不多全部都是以非牟利教育機構形式來進行。這本身並無不妥。但問題是若採用非牟利形式,則需要有人(例如政府,基金會或企業) 提供經費或贊助。例如,英國的School for Social Entrepreneurs (SSE),每年營運經費數千萬英鎊,都是由基金會及企業所贊助。他們亦有採用特許經營方式,協助世界各地不同城市成立 SSE。經與他們初步接觸,估計在香港創辦SSE,首三年的經費至少要四千萬港元。謝家駒覺得,在當時的社會條件,很難找到出資的對象。所以決定採用社會企業的模式,自籌資金,摸著石頭過河,通過自負盈虧以達至持續經營。結果除了第一年有輕微虧損外,跟著第二,三,四年都有盈餘。

社會使命與商業效益兼顧

雖然有中英文版本,但英文還是更傳神:

仁人學社的社會使命 

·         To Inspire Everyone to be a Changemaker

·         To Enable Every Business to become a Social Business

Changemaker 可以譯作「變革者」,希望感染每一個人都成為變革者。不過,在今天的社會,變革者固然重要,但需要大變的還有企業。因此之故,仁人學社把協助及促進企業變革也放進使命中。願景是希望有一天,所有企業都是 Social Business(社會使命型企業),意思是他們不再狹意地在商言商,而是有高度的社會意識,在做生意的過程中,對社會作出貢獻,創造一個更繁榮,更健康,更環保,更公義的社會。

三大收入來源

仁人學社的業務模式頗為簡單,基本上以三大服務來創造收入。

第一是教育及培訓活動

過去四年,確實是摸著石頭過河。在全無先例可援的情況下,嘗試過多種不同的形式,有成功的例子,但失敗的亦不少。可幸採用的是Lean Startup (精益創業) 的方式,不斷測試,不斷修改,確實不受歡迎的便壯士斷臂,推陳出新,每年都有全新的項目,亦有行之多年不斷優化的旗艦課程。2016 年,最成熟的課程有兩個。一是精益創業,另一個是為期一年的「社會創業者培育計畫」。

精益創業是Lean Startup 的翻譯,簡稱LSU,是近年來創業培訓的一個重大突破。這裡必須把背景介紹一下。長期以來,大家都知道創業的失敗率很高,通常在90% 以上。但是數百年來,始終未有人總結出成功創業的方法。2011年,The Lean Startup 這本書面世,徹底改變了局面。作者是名不見經傳的Eric Ries,一個年輕的創業者,總結出一套可以傳授,可以學習的創業方法。不單它的著作馬上洛陽紙貴,更掀起一場全球性的精益創業運動。自始任何創業人士,皆可以掌握此套方法來創業,事半功培。有理由相信,假若真的能掌握及運用這套方法,可以有高達60%的成功率。與失敗率90%相比,分別是天淵之別。這對社會創業者來說,意義更為重大。問題是: 如何可以掌握這套創業方法? 單靠看書或網上學習是否足夠? 除了極少數人外,是不足夠的。但若無其他途徑,也值得一試。另一個較有效的方法,是參加課程或工作坊,但不幸是,在大多數地方,包括香港,都欠缺這方面之學習機會。即使有,也差不多全部都是為牟利企業而設,絕少有針對社會企業這類組織的精益創業課程。仁人學社是香港唯一一家為社會企業及志願組織提供精益創業的機構。過去三年來,超過八成的課程及工作坊都是與精益創業有關,為數十個創業團隊提供了精益創業培訓及輔導服務。

另一個旗艦課程是社會創業者培育計畫參加這個計畫的多是商界及專業人士,絕大部份多是工作十至十五年以上,有一份收入及社會地位都不錯的職業。但往往卻是在事業上找不到意義,希望可以對社會多作一點貢獻,但未知可以採取甚麼方式及途徑,所以來參加這個計畫,加深對社會創業的瞭解,以決定是否在這方面發展。這是一個為期12個月的計畫,參加者有些是脫產 的,例如剛巧在間格年 (Gap Year) ,但大部份都是有日間全職或兼職工作的。計畫的要求是至少每星期可投放十小時參與各種學習活動。仁人學社參考了世界各地類似的計畫,再結合香港實際環境及學員的需要來設計這個學習的模式及內容。

最新的計畫,包含四個主要部份。

一、精心導讀:每個參加者必須每月至少精讀一本書,並寫一頁紙的閱讀心得。基本上是六本英文書,六本中文書。包括How to Change the World,The Big Pivot,Lean Startup,Getting Beyond Better 等; 中文則包括四本由仁人學社出版的《社創群英》。

二、必修課程及會議:包括: 精益創業(兩天),Tri-Sector Workshop (官,商,民三方一起參與的社會創新工作坊,兩天),Make a Difference Conference(兩天),社企民間高峰會 (兩天)等。

三、擔任謝家駒的「私人助理」三至六個月:這是一個很獨特的學習模式 。由於謝家駒同一時間有超過十個不同項目進行,他讓學員選擇他們有興趣的項目,儘量親身觀察甚至從旁協助,以拓闊他們的視野及網路,及感受各種專案的挑戰及苦與樂。

四、實戰專案:每一學員必須參與至少一個實際的社會創新項目。例如在2017年參與此計畫的學員,將會參加為「黑暗中對話」開拓的一個嶄新業務,以便學員將所學應用在活生生的專案上,避免紙上談兵。事實上,過去的經驗說明,若不馬上學以致用,便沒法知道是否真的吸收到所學的東西。

過去四年來,已有超個五十多位學員參與這個計畫。

第二個主要收入來源是顧問服務及研究

顧問服務方面,主要是協助志願機構成立社會企業。有些服務是短暫的,例如數星期至數月,但也有些是比較長期的。其中一個為期一年,協助一個NGO 策劃及創辦一個社會企業。這個項目的收入占了當年總收入的一半,是可遇不可求的機會,但亦是多年來積聚的經驗及聲譽所導至的結果。同時,亦運用謝家駒過往擔任管理顧問的經驗,承接一些商業機構的專案,目的很簡單,創造收入以達致仁人學社整體收支平衡。

此外,亦為一些基金會提供研究服務。例如,兩年前,受香港最具規模的基金會 (團結香港基金) 所委託,進行了一個關於如何鼓勵商界參與社會創新的研究。整個計畫為期一年,其中一個建議在研究報告未發表之前已獲得基金會接納,由他們創設了一個「商社聚賢」 的全新平臺,方便具規模的企業與初創的社會創新項目合作,讓後者能借助前者來擴大社會效應。同年,基金會更進一步成立了一個名為 Business for Social Good 的組織,超過120 名商界領袖成為創會成員,推動商界積極參與創造社會價值。

第三個收入來源與內地業務有關

仁人學社由於人手有限的關係,主要業務集中在香港。但事實上,類似的創業者培訓及支援服務,內地的需求也異常殷切,經常有不同的人士及組織希望與仁人學社,把這些課程引進內地城市。

三年前,仁人學社終於推出一過面向內地學員的培訓項目——未來大學 (Future U)。這是一個為期一周的課程,全部在香港進行。每期接受30 位內地學員參加,申請者全部都要經過視頻面試才被取錄。課程在每年五月及十月第一個星期的長假期舉行,至今以舉行了四屆,下一屆將在2017年五月舉行。

課程內容相當豐富,包括:

·         香港及世界各地社會企業的發展

·         社會創新的性質,過程及挑戰

·         社會企業成功及失敗的關鍵因素

·         香港傑出社企參訪

·         與香港傑出社會創業者對話

·         精益創業方法的全面掌握

·         運用精益創業來剖析自己的組織

·         社會企業籌集資金的策略與實務

·         如何建立創業團隊

·         社會創業者的個人素質與不斷學習

目前,這個課程已發展到不接受個人申請參加,而祇接受二至三人的團隊,理由很簡單,社會創業不可能單槍匹馬進行,創辦者必須有一個核心團隊方能成事。

這個項目的內地夥伴是恩派,從第一屆起,他們已代表仁人學社在內地推介這個課程及協助挑選參加者。仁人學社知道他們必須通過內地合作夥伴才能找到適當的學員,因此特別珍惜與恩派的合作。事實上,仁人學社已成為恩派的能力建設夥伴,意思是仁人學社願意將其擁有的技能及經驗,通過不同的方法,與恩派分享,讓後者在內地發揚擴大。

在香港,仁人學社的培訓課程基本上是自負盈虧的,但未來大學卻做不到。六天的在港學習,每人平均的費用是港幣二萬元,包括所有的學習環節,導師及參訪費用,本地交通食宿等。但參加未來大學的學員每人祇需繳付人民幣三千元,餘額由仁人學社找企業或基金會贊助。長遠來看,還得探索其他方式,減低對贊助的倚賴,方能讓課程持久地發展。

社會企業

走向共益企業 (B Corp)

2016年三月,仁人學社獲美國B Lab 確認成為 Certified B Corp (共益企業),是目前香港唯一的共益企業。

為甚麼要成為共益企業?

至少有三個重要的理由。首先,仁人學社的使命之一,便是Enable Every Business to Become a Social Business(讓每個企業都成為社會使命行企業)。只不過過去四年在這方面並未有做太多的工作。現在是適當時候在這方面加強工作。

第二,仁人學社的經營理念與運作方式,與共益企業不謀而合,成為認可的共益企業是順理成章的事。

最重要還是第三點,成為了共益企業之後,將大大有利於仁人學社參與推動共益企業運動,目前已與香港社會創業論壇聯手策劃在香港推廣共益企業的理念及實踐,並逐步建立關於共益企業的培訓及顧問服務。目標是在兩年內,獲得B Lab 的授權成立 B Lab HK。

推動共益企業的任務異常艱巨,因為要扭轉主流企業一些根深蒂固的觀念,達至一個根本性的範式轉移,不過,企業變革已成為全球性的運動,香港可以參考及借助其他地區的經驗,加速本地企業採納共益企業的步伐。

Shared by B Lab Hong Kong & Macau

Contact us if you want to join this global movement of balancing purpose and profit to redefine success in business.

You may also find the below useful:

B Corp企業  令商業力量盡情發放 (原文來自資本雜誌)

B Corp企業  令商業力量盡情發放 (原文來自資本雜誌)

  仍然繼續討論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可能已經不合時宜。隨著時代的轉變,單是進行慈善活動,扶助弱勢,效果短暫,而且企業的獲益未必持續。其實早在2007年,有美國企業家提出「共益企業」(B Corp)的概念,相信企業不單能為股東創造財富,同時亦能為不同的持份者創造利益;規模及生意額不再是企業成功的唯一定義,對社會及環境生態作出的貢獻亦是企業成功的指標之一。之後更創立了非牟利組織B型實驗室(B...

企業如何能利用技術,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企業如何能利用技術,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由 Compology 首席執行官 Jason Gates 撰寫。Compology為共益企業(B Corp),協助公司和政府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環保方案。 為什麼我們需要具有經濟及技術效益的可持續發展的環保方案? 大約 10 年前,我曾經管理過大型建築工地項目,發現廢物處理和收集效率非常低,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令人感到沮喪。廢物類型被錯誤地分類,放置不適當的容器中;這些容器被過度使用,造成不必要的垃圾車使用。當時,我的合夥人兼好友 Ben 正在研究感測器技術在數據收集方面的應用。...

共襄商業致善盛舉

共襄商業致善盛舉

誠邀參與我們的慶祝活動,認識香港和澳門共益企業社羣,共襄商業致善盛舉。 商業致善的全球運動日益壯大,遍及世界各地。共益企業及管理認證的非牟利機構共益實驗室是此運動的翹楚,重新定義何謂商業成功及商業擔當的社會角色,願帶領全球經濟活動,走向能夠與所有人共享的,且長遠的繁榮未來。 共益實驗室(港澳) 成立於 2020...

0 Comments

Submit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